专访20年技术老兵云郎:16年峰回路,每一步都是更好的沉淀澳门金沙总站
原标题:专访20年技术老兵云郎:16年峰回路,每一步都是更好的沉淀
摘要: 从技术研发到产品经理,3次峰回路转,这条路,他走了16年
一个懂技术的产品,更有底气和研发“叫板”
一个具备产品思维的技术,更明白未来的方向。
摘要: 从技术研发到产品经理,3次峰回路转,这条路,他走了16年
一个懂技术的产品,更有底气和研发“叫板”
一个具备产品思维的技术,更明白未来的方向
1.
从技术研发到产品经理
从技术研发到产品经理
3次峰回路转
3次峰回路转
这条路,他走了16年
这条路,他走了16年
一个懂技术的产品
一个懂技术的产品
更有底气和研发“叫板”
更有底气和研发“叫板”
一个具备产品思维的技术
一个具备产品思维的技术
更明白未来的方向
更明白未来的方向
张良模,花名云郎。1997年入行做通信软件研发;8年后转型IT行业,曾任Oracle中国云计算首席架构师;2014年进入阿里云,做过2年产品培训,现为阿里巴巴大数据平台MaxCompute产品负责人。
张良模,花名云郎。1997年入行做通信软件研发;8年后转型IT行业,曾任Oracle(甲骨文)中国云计算首席架构师;2014年进入阿里云,做过2年产品培训,现为阿里巴巴大数据平台MaxCompute产品负责人。
场主见过很多瞄准CTO岗位逆流而上的程序员,也认识很多挣扎后放弃转而创业的技术人,但是从技术转型成产品却不多。
场主见过很多瞄准CTO岗位逆流而上的程序员,也认识很多挣扎后放弃转而创业的技术人,但是从技术转型成产品却不多。
做产品,是不是技术人未来的一个可能?
做产品,是不是技术人未来的一个可能?
当产品懂技术,当技术具备了产品思维,那么不管是对于技术本身来说还是对于产品落地而言都会是一个强有力的推进。
当产品懂技术,当技术具备了产品思维,那么不管是对于技术本身来说还是对于产品落地而言都会是一个强有力的推进。
场主认为,转型成功的云郎或许可以给到你一些启发。
场主认为,转型成功的云郎或许可以给到你一些启发。
以花名明志。
以花名明志。
阿里素有武侠文化,但如今很多阿里人的花名却是杜撰,云郎亦然。
阿里素有武侠文化,但如今很多阿里人的花名却是杜撰,云郎亦然。
初入阿里,张良模为花名而翻遍了各类武侠小说,能用的武侠名基本被“捷足先登”了,于是在翻到了易经、六十四卦后都未果时,他决定,干脆自己“杜撰”!
初入阿里,张良模为花名而翻遍了各类武侠小说,能用的武侠名基本被“捷足先登”了,于是在翻到了易经、六十四卦后都未果时,他决定,干脆自己“杜撰”!
取什么?他想到了来阿里云的初衷:不是为了阿里云而选择云计算,而是因为云计算才来到了阿里云。
取什么?他想到了来阿里云的初衷:不是为了阿里云而选择云计算,而是因为云计算才来到了阿里云。
入行20年,前8年扎在通信行业,中间8年在甲骨文,2014年的时候,沉下心,给自己定了一个方向:5-10年,就专盯云计算领域。
入行20年,前8年扎在通信行业,中间8年在甲骨文,2014年的时候,沉下心,给自己定了一个方向:5-10年,就专盯云计算领域。
有了方向后,他自然而然地瞄上了这一领域的头部企业:
阿里云,所以,云成了他的花名第一字,至于郎呢,很简单,要做云计算的“爷们”!
有了方向后,他自然而然地瞄上了这一领域的头部企业:
阿里云,所以,云成了他的花名第一字,至于郎呢,很简单,要做云计算的“爷们”!
云郎,仗义侠士书生意气,但其实是一个技术人对自我挑战的野心。
云郎,仗义侠士书生意气,但其实是一个技术人对自我挑战的野心。
如果说,云计算是风口,那么云郎绝不是一味追风的人。选择云计算,是顺势而为,但也是16年来3次转型,多次沉淀的结果。
如果说,云计算是风口,那么云郎绝不是一味追风的人。选择云计算,是顺势而为,但也是16年来3次转型,多次沉淀的结果。
16年转型路
16年转型路
拥抱变化:每一步都是更好的沉淀
拥抱变化:每一步都是更好的沉淀
97年从兰州交大毕业的云郎,已经算是技术圈的20年的“前辈”了。
97年从兰州交大毕业的云郎,已经算是技术圈的20年的“前辈”了。
刚毕业的他,怀揣着学校里掌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前脚踏出校门,后脚就入了热门的通信设备软件行业。
刚毕业的他,怀揣着学校里掌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前脚踏出校门,后脚就入了热门的通信设备软件行业。
这应当是一段兵荒马乱,刀枪剑戟全上阵的日子。云郎辗转了一家民企、大唐高鸿、新太科技,担着研发工作,但实则要包揽开发、产品、项目多种事务。
这应当是一段兵荒马乱,刀枪剑戟全上阵的日子。云郎辗转了一家民企、大唐高鸿、新太科技,担着研发工作,但实则要包揽开发、产品、项目多种事务。
“在还没有产品经理概念的年代就干着产品经理的活了”。
“在还没有产品经理概念的年代就干着产品经理的活了”。
2006年,趁着ICT的趋势,云郎和千万技术人一样,转投IT大潮。那年,他去了甲骨文
,度过了长久的8年。
2006年,趁着ICT的趋势,云郎和千万技术人一样,转投IT大潮。那年,他去了甲骨文
,度过了长久的8年。
甲骨文之于云郎是一个技术拐点,技术上从通信转向数据库、云计算架构(曾任甲骨文中国云计算首席架构师),业务上则由研发到接触架构咨询、解决方案咨询等工作。
甲骨文之于云郎是一个技术拐点,技术上从通信转向数据库、云计算架构(曾任甲骨文中国云计算首席架构师),业务上则由研发到接触架构咨询、解决方案咨询等工作。
这是从幕后走到台前的重要一步。因为工作内容,云郎经常和客户打交道,听他们的问题、他们的诉求。像云郎所说,“这是往外又走了一步”
。
这是从幕后走到台前的重要一步。因为工作内容,云郎经常和客户打交道,听他们的问题、他们的诉求。像云郎所说,“这是往外又走了一步”
。
技术圈的风向一直在变,能不能感知到,要不要顺风走,这都是技术人需要思考和关注的。
技术圈的风向一直在变,能不能感知到,要不要顺风走,这都是技术人需要思考和关注的。
2014年的时候,“我感觉国产软件正是要开始策马扬鞭,往前赶的一个阶段”,于是,云郎跟从了自己的判断并抱着主动挑战自己的心态,选择加入阿里云。
2014年的时候,“我感觉国产软件正是要开始策马扬鞭,往前赶的一个阶段”,于是,云郎跟从了自己的判断并抱着主动挑战自己的心态,选择加入阿里云。
成为产品经理,并不能说是计划之中,而是拥抱变化。
成为产品经理,并不能说是计划之中,而是拥抱变化。
拿着云架构师的offer进来,但最开始的2年,云郎做的却是产品培训。
澳门金沙总站,拿着云架构师的offer进来,但最开始的2年,云郎做的却是产品培训。
事实上,更早之前的阿里还是IOE时代,到业务发展到一个庞大的体量后,深感不能再让每个BU之间各自作战,亟需构架一个数据中台,以解决数据统一问题。
事实上,更早之前的阿里还是IOE时代,到业务发展到一个庞大的体量后,深感不能再让每个BU之间各自作战,亟需构架一个数据中台,以解决数据统一问题。
2009年,开始成立阿里云,2010年,伴随阿里金融的贷款业务上线,ODPS(MaxCompute前身)正式投入生产运行,2013年5月,ODPS开始公测。
2009年,开始成立阿里云,2010年,伴随阿里金融的贷款业务上线,ODPS(MaxCompute前身)正式投入生产运行,2013年5月,ODPS开始公测。
当时内部一致认为把阿里云的培训做起来才是燃眉之急,于是,“尽管没有专业做过培训,但是去做只要这1个理由就够了。”
当时内部一致认为把阿里云的培训做起来才是燃眉之急,于是,“尽管没有专业做过培训,但是去做只要这1个理由就够了。”
云郎“临阵挂帅”,也不辱使命。
云郎“临阵挂帅”,也不辱使命。
拥抱变化,是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之一。“就是不同时间点,需要不同人去做不同的事情,阶段性问题是需要急迫解决的。”
拥抱变化,是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之一。“就是不同时间点,需要不同人去做不同的事情,阶段性问题是需要急迫解决的。”
而这,也是很多技术人应该体会的:拥抱变化,这就是职场与技术圈。
而这,也是很多技术人应该体会的:拥抱变化,这就是职场与技术圈。
云郎进入阿里云时,ODPS已经上云近1年时间。后来的2年产品培训,2年产品经理生涯,让云郎见证着ODPS发展为MaxCompute1.0,又到如今的MaxCompute2.0。
云郎进入阿里云时,ODPS已经上云近1年时间。后来的2年产品培训,2年产品经理生涯,让云郎见证着ODPS发展为MaxCompute1.0,又到如今的MaxCompute2.0。
内部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内部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最终,阿里巴巴近99%的数据存储以及95%的计算能力都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去年双11当天,MaxCompute当日数据处理超过320PB
。
最终,阿里巴巴近99%的数据存储以及95%的计算能力都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去年双11当天,MaxCompute当日数据处理超过320PB
。
产品的成长,缩影着云郎的变化。
产品的成长,缩影着云郎的变化。
很多时候,技术人的“转型”是没有计划的,无非是一步步走来就成就了如今的自己。面对变化,学会拥抱、适应,于是水到渠成。
很多时候,技术人的“转型”是没有计划的,无非是一步步走来就成就了如今的自己。面对变化,学会拥抱、适应,于是水到渠成。
贴地飞行
贴地飞行
产品经理:最懂客户的人,技术是内功
产品经理:最懂客户的人,技术是内功
产品需要的是2种驱动力,来搞明白到底是要去解决什么问题。
产品需要的是2种驱动力,来搞明白到底是要去解决什么问题。
1个是来自技术的驱动力,1个是来自市场的驱动力,当这2个驱动力都具备了,向中间汇聚,融合后就会产生很好的一个结合力和一个更加精准的判断。
1个是来自技术的驱动力,1个是来自市场的驱动力,当这2个驱动力都具备了,向中间汇聚,融合后就会产生很好的一个结合力和一个更加精准的判断。
对于云郎来说,前2个8年,就是从内到外,由外向内,逐步打通的过程。
对于云郎来说,前2个8年,就是从内到外,由外向内,逐步打通的过程。
从技术看产品,从产品看技术,不同的视角、漫长的8+8的过程,才修炼了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所需的“内功”。
从技术看产品,从产品看技术,不同的视角、漫长的8+8的过程,才修炼了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所需的“内功”。
而对于一个技术团队来说,更应该“拒绝yy,要贴地飞行”。这也是云郎他们团队所信奉的。